特教生當學習的主人
參與IEP擬定、執行(106年11月24日)
文/黃柏華(高職特教教師)
特殊教育中的個別化教育計畫(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以下簡稱IEP)是以身心障礙學生的需求和能力分析為起點,為他規畫一系列以成果為導向的歷程,擬定學年與學期教育目標,將課程規畫、教學過程與想達到的學習成果緊密結合。為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發、互動、共好」理念,教師透過引導身心障礙學生擬定與執行自己的IEP,表達興趣、想法、需求,讓學生和IEP團隊成員共同設定學習目標,規畫學習與生涯藍圖,使學生不只是特殊教育服務的被動接受者,也是學習的主人。
大宇(化名)是輕度智能障礙的學生,現正在臺北市一所高職就讀特教班,他的父母都是身心障礙者,是領有證明的低收入戶。透過實地家訪,大宇和父母表示,對於未來最大的期待,就是「能夠獨立生活並有工作技能,畢業後找到一份離家近且穩定的工作,好好照顧自己和家人」。
評估各項能力
引導自我覺察
為了解大宇的能力現況,用常模參照、標準參照測驗及檢核量表,評估他的認知功能、職業技能、性向/興趣、適應行為表現及轉銜服務所需的支持向度;再透過導師和任課教師觀察記錄大宇在不同學習領域/科目的學習行為表現及學習評量結果(例如:定期評量成績、實作評量、檔案評量等),以及各項相關專業治療紀錄和之前IEP檢討紀錄,呈現大宇各項核心能力現況,評估其能力在融合情境可能造成的限制(如:參與普通班級活動、社區生活或校外職場實習適應)。
同時,IEP團隊成員或評估者應將評量資料以容易了解的方式,讓大宇知道各項評量和紀錄的結果,並提供多元學習機會,引導大宇透過實際參與和學習經驗,表達自己的喜好、興趣和專長,以及遭遇困難和限制之處,自我覺察自身能力現況、優弱勢能力和個別需求。
分析學習需求
適度調整教學
IEP團隊成員召開IEP會議,分析大宇的學習需求,簡化、減量、替代、重整課程內容,並採用符合他能力與學習需求的教學策略。舉例來說:大宇學習較遲緩,無法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訊息,在職業技能或知動訓練時,須將複雜技巧、概念或工作流程,分成數個小步驟或操作程序,再依序細分為數個獨立動作;完成各細步驟分解動作後,再串聯成目標動作。教學者以具體步驟分析工作,設定符合大宇學習速率的學習過程與各階段學習目標,確實記錄大宇的進步情形和目標達成狀況。
為增進大宇正向工作態度和工作檢核能力,安排他擔任校內實作課程小組長,檢核各項工作的完成度與正確性。校外實習則考量大宇期望,安排於住家附近大賣場的烘焙部門,學習烘焙產品包裝、上架,以及使用專業烘焙器具製作半成品,由職場巡迴輔導教師與職場人員協助他實習,職場並依據他的特殊需求,提供餐食,安排適當休息時間和個人物品放置空間,建構支持性的學習環境。
學習評量則依大宇需求調整,藉模擬情境或真實情境,以實作或檔案進行個別化評量,例如:撰寫個人履歷表、獨自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到達定點、規畫自己的作息時間、運用網路搜尋資訊。必要的功能性學科的生活應用能力(如:社區通知單的文意理解,或申請各項補助資料的重點摘要),則透過評量─教學─再評量的歷程,提供必要的學習支持與介入方式(如教導使用有查詢功能的學習輔具,或運用不同層次的提示系統),以評估動態的學習改變歷程與學習潛能表現。
連結各處資源
協助適性就業
大宇體重過重,經醫療檢查,確認有輕度脂肪肝和高血脂問題。為幫助大宇控制體重,避免引發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安排他在體育課和早自習訓練體能,將飲食控制、尋求社區醫療資源的定期健康檢查作為IEP教育目標,整合學校健康中心和社區醫療單位的相關支援,協助大宇健康減重,提供家庭醫療支持與衛教服務。
考量大宇畢業後的就業轉銜需求,除在校訓練職業能力,安排校外職場實習,三年級時藉臺北市勞動力重建處與教育局建立的支持性就業服務方案,可在畢業前連結勞政資源,協助適性就業,達成大宇和家人的期望。
個別化教育計畫的執行成果,不僅評估特教生學年與學期目標達成狀況,更呈現個別學生經適性教學和相關服務與支持策略的介入,發揮學習潛能,提升生活品質。讓學生參與IEP執行過程,提升倡議和決策能力,不論是評估、擬定服務方式,或依據需求設定具體目標,都適時與大宇討論,聽取他的意見並讓他了解須在學習過程中為自己負責,達成獨立自主且具備社會能力的IEP教育目標與具體成效。